碎片化时代带来的反思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原标题:通向LOSER之路)
一段时间里,有一档电视节目颇为火热,叫做“一站到底”。各位嘉宾回答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答得对就能继续站在台上,答错则坠入地下。
身边有好几个同事都跟我说,老穆,你总是貌似渊博,要不去参加这个节目,没准还能露个脸、得个奖呢。
但是我内心深处一点去参加的冲动也没有。因为我觉得,这个节目里面所考察的信息完全是无序和碎片化的。而在碎片化的知识上实打实的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
果然,随着节目的热播,不断的有消息爆料,说很多选手是事先找到了“题库”专门进行突击——否则的话,在完全没有导向的情况下,进行广泛碎片化信息的收集,那得到何年何月啊。
△你告诉我,孤立的掌握这个碎片化的“知识点”有什么意义?
1
“碎片化”比“沉迷”更可怕
我们看到新闻里各路专家满脸正义的批评中小学生“沉迷”于游戏,说是十分有害的。
但是人们对“碎片化”却大都习以为常、缺乏警觉。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高强度、频切换的时代里,地铁里、商店中,处处看到低头翻手机的人;数百字的内涵段子、15秒以内的抖音视频、2000字以内的大行距推送文章……
甚至我们自己也很难说清楚,究竟是生活和时间先碎片化,导致了信息碎片化和学习碎片化;还是碎片化的信息海量的涌来,导致我们不得不为了适应而把注意力和学习方式进行碎片化。
△地铁里的低头族
我们最常接触到的碎片化状态,包括信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和最后的思维碎片化。
“碎片化”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与“整体化、系统化”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碎片化”指向分析,也就是化整为零;
“整体化、系统化”指向归纳,要求体系完整。
“碎片化”的主要表现,就是随机、随性、零碎,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2015年,有学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批量的数据采样调查,对他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途径做了调查。
而碎片化时间里,大学生们关注的内容,则又是如此分布:
其实仔细想想,又何止是在校大学生能如此。我们这些已经走入江湖、参加工作的,何尝不是常常掏出手机、笔记本电脑,首先点微博俯瞰天下,再翻朋友圈笑揽群朋,眨眼之间40分钟已经没有了。
有人觉得很奇怪,我已经高强度的工作一天了,喘口气、歇会儿、放松下,还用得着你来指手画脚?还说比“沉迷”更可怕,显然危言耸听。
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是每天海量信息的受众。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平台上展示的人们感兴趣的内容会主动“勾引”人们开展实时互动,进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关注相关消息、反馈等,继而频繁地发布、转载、评论大量信息。其较大特点的关注时间短、目标转移快、情绪波动大。
这种碎片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地传播各种突发事件,满足活跃的思维和猎奇心理,但是,它消耗了大把的时间和注意力,却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成长啊。
2
碎片化学习中不中?
有的人立刻就会表示不服气。谁说我碎片化的时间不能用?谁说我碎片化的信息没有效果?碎片化我也一样能学习、能成长啊。
您别说,还真有专家对这个做了研究,把“碎片化学习”做了界定: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随心、随时、随地,通过任意媒体,对各种信息知识进行片段式的学习,一点一滴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就是“碎片化学习”。
专家表示:大数据时代里新媒体的便捷性,海量信息内容的离散性,以及学习者学习方式的随意性,造成了学习者获取知识信息的碎片化。换言之,学到的都是离散、零碎、缺乏整体结构的“知识点”,至于有什么用、怎么用,限于篇幅和时间,恕不相告了您哪。
问题是,单靠堆沙子或者是码砖头是不可能盖起一栋摩天大楼来的。
砖头、钢筋、沙子,这一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材料,之所以最后能够构成摩天大厦,是因为他们的组织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结构和强关联。凡是不能意识到结构的威力的人,智商都欠费。
就好像曾经有一段时间,某电视台总喜欢摆出“为民请命”的姿势,拿苹果手机的“硬件成本才几百美金,却卖天价”来说事儿。真正稍微有头脑一点的人,一句话就可以甩回去,我花几百美金把那一些零配件全都堆在那给你,你倒是给我一个苹果手机呀!
△元件不那么值钱,组成系统才值钱!
这就是有结构的系统和没结构的元件之间的差异。
伟大领袖毛主席多次教导我们,开展革命工作一定要抓住纲领性的事情,正所谓“纲举目张”。然而,碎片化的方式可以采集了大量零碎的素材,却无力形成结构性的纲领,使得检索运用这些零碎知识的成本很高。
更重要的是,想通过碎片化的堆积来轻松完成结构级的学习,是没戏的。
甭管是以前学手艺拜师父,还是现在考进了大学一年年读硕念博,抑或是参加了工作之后摸套路学法门……到最终,一定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套路,来协调调度各种资源,指导和支撑开展各种工作推进,特别不会是无数琐碎的碎片信息,就能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霸王别姬里小豆子看着台上“角儿”的精湛演出后嚎啕大哭“要练成角儿,得挨多少打呀”
反过来,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热衷于“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生活”呢?
原因很简单,它容易呀,随心、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想看啥看啥,这多惬意啊。
但是,最朴素的生活经验都能告诉我们:
走起来特容易、特轻松的路,一定是下坡路。没有例外。
更有人哈哈大笑:我又不是在校学生,我已经投身商海很多年,就是不学习、不成长又怎样?我嫌累,不想继续往上爬了行不行?我安安心心的当我的副主任科员端个茶杯等下班行不行?
况且,早上的新闻资讯、微博的娱乐八卦、公众号的事件解读等等,多少人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吸收一些信息啊。
你说得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专家、高手,也有心态好的人能够安于现状、享受岁月静好的。碎片化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不再是一个价值判断。
但问题是,碎片化的习惯以及最后导致的思维方式,会让人连“保持现状”都不行。
3
碎片化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微小的初始条件影响,随着事态发展造成了结果的重大差异,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改都改不过来。就好像你在雪山顶上往下扔了一个小雪球,小雪球越滚越大,摧枯拉朽,只能且必须一路向前,直到撞碎,除非有大力挽救,否则不可阻挡。
而“碎片化”就很容易造成路径依赖。
排名前列阶段,碎片很甜。
我们会因为试图获得片刻闲暇和轻松而选择不要读那么大部头的专著,不要那么彻头彻尾的去研究一个东西,较好是有点简便易行的“浓缩版”“一图看懂”,让我省点力气岂不妙哉。
第二阶段,碎片依赖。
一开始是不想看“丛书”,慢慢的就变成不想看“大部头”,日子久了连书都不想看了,较好是有概括文章。接着“万字长文”的帖子是特别不会点开了,超过5000字的文章都嫌翻着累,说什么那么多因果关系、交叉证据,较好是2000字以内,干货凝练、图文并茂、吸引眼球、生动有趣,要不还是直接来几个段子得了,哈哈一笑,百忧不生。
▲大部头中国史卖不动,半小时极简漫画版卖贼好
有研究者的结果表明:长期进行碎片化阅读和学习的高中生,在针对专题内容的写作测试中,出现了正确性、规范性、合理性、创新性的显著困难。
究其根源,是因为大多数的碎片化信息都是以“吸引力”为排名前列导向,至于信息和知识的准确传播,从来都不是它的首要任务。
即便是很多号称为了配合“碎片化学习”的资源,为了达到“易学”的目的以吸引人,往往将复杂知识简易化,大大简化了其逻辑推演过程,只告诉其表面东西,却无法深知背后的原理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造成了知识点的零碎,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深度思辨的可能。
第三阶段,碎片铸成。
长时间的泡在碎片化信息里,会造成系统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衰退。这种衰退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思考的结构缺失,零碎信息一大把,没有一个能提起来的抓手,遍洒万金油,没有一个点上具有穿透力;
二是思考内容杂乱,容易被实时变化的新鲜碎片化信息所干扰,致使思维不停地跳跃处于一个频繁转换的状态,导致无法围绕一个知识主题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
研究表明,碎片化最终将导致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情感五个层面的障碍。
• 感知觉层面的问题表现为碎片化生活中患得患失,缺乏独立思考与概括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容易产生错觉与幻觉;
• 注意层面的问题指碎片化信息导致注意力资源碎片化,难以辨别有用信息;
• 记忆层面的问题表现在碎片化知识的记忆与提取困难;
• 关于思维,长期碎片化学习直接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 情感方面,当前碎片化资源娱乐化倾向严重,缺乏足够的实用性,繁杂的碎片知识和解决现实生活能力之间的落差,常常引起烦躁、焦虑——毕竟,真实世界还是能感知到的。
第三阶段弄上几年,基本上,如果事先没有完整稳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打底,人就废了。
4
结语
大家现在就生活在碎片化时代里。
信息资讯讲究的就是“吸睛”“精悍”“有料”。
但同样的碎片化信息放到不同人手里,就有不同的效果——来一个财经消息,扔给我,无非是大眼瞪小眼的扫一遍;扔给我的偶像米公子或者拾叶大师,那就能触发一连串的思考判断和决策。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而在于接收信息的人有没有内在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来处理它。
而偏偏的,长期的碎片化生活和思考,会削弱人的内在知识体系和能力,破坏系统化认知的构建,掏空基础。
更可怕的是,企业家们特别不会放过这种收割碎片化LOSER的机遇。甚至为了收割,不惜投入工本去制造更多的碎片化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碎片化的旺盛需求。
头条、抖音相关的“高科技”企业为了利润而主动追逐和放大人们对更轻松的碎片化的追求,甚至积极诱导普通人进行碎片化生活和思考。
• 学生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来,我这里有微课,每节课15分钟,这总行了吧。
• 你时间零碎、注意力稀缺?来,我给你提供更加碎片化的东西,短视频1分钟以内,看完可走!
• 你觉得读长文章太难受?来,我这里文章都在2000字,重点地方给你加粗标红!
• ……
结果呢?
碎片化的人群,已经没有能力完整的读书、学习、思考了,也越来越难用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什么事情都是情绪先顶上去再说。到那个时候,消费者都这个口味,你说生产者怎么去给你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你也不爱吃啊。
于是,进一步恶性循环。
碎片化是一个已经出现的现象。
碎片化甚至也有它有利、有效的一面。但是长期的碎片化会造成新的问题、底层的问题,相信很多低头族已经开始有点感觉了——你已经有多久没有有条理、完整的学习一样东西、读一本书了?
(来源:米宅米宅)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